试探“顾彬事件”的几个“看点”
引自:德国之声
Großansicht des Bildes mit der Bildunterschrift: Prof. Wolfgang Kubin
德国之声中文网发表了对顾彬教授的两个采访。第一个采访被重庆晨报以炮轰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为题发表后,在中国引起了轰动效应,被称为“顾彬事件”,故而有了第二个采访。这个“事件”中,有几个方面引人关注,比如为什么没有成为“辱华事件”,如何看待遭到“攻击”的作家和作品,这是否是“假新闻”,等等。德国之声记者平心在此作一个粗浅的归纳分析。
为什么没有发展成“辱华事件”?
这是中国媒体上的一篇文章提出的一个有意思的命题。老外对中国说三道四,这还了得?但为什么这次却几乎没有人骂顾彬这个老外,没有愤青群起而攻之呢?显然,这里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个方面自然是:顾彬之流是对中国有大贡献的人。是他们把中国文学介绍给世界;中国文学要靠他们走向世界。第二个方面是相联贯的,作家们自然也不愿意轻易“得罪”他们。
第三个方面才是主要的:民心来得如此快如此汹涌。还没等专家们作家们作出反应,网上已经是一片拥护之声。人民日报的一篇文章查了一下百度,发现相关链接达到了21万个,这个反响是太大了。
也许这是一个积极的进步的信号。动辄把西方媒体西方人士对中国各方各面的批评视为毒蛇猛兽,动辄扣一顶“辱华”的帽子,显然小家子气。满耳赞颂声,除了高兴愉快,又有多大好处呢?
如何看待直接受攻击者?
顾彬点名批判了一些作家和流派,比如说“狼图腾”是法西斯主义,说棉棉、卫慧等是垃圾,在第二次采访中甚至把虹影和安妮宝贝也归在了这一类里。说实在的,笔者在发表第一次采访时就有些担心,看了一些中国国内的网民和专家反应后更增加了一些担心:这是否会导致中国进一步地限制题材,限制作家的选择呢?
看了更多的反应和文章后,笔者的担心少了一些。有跟着骂的(比如骂身体写作),也有用道理阐释的(比如说狼图腾确与尼采理论有联系,顾彬此说一针见血)。但还没有看见给人戴上文革中的“毒草”之类的大帽子。看来,毕竟已经是21世纪,毕竟中国广大文学爱好者和读者已经广有涉猎。再说了,顾彬终是一家之言。读到奥地利汉学家的话,他就说棉棉不错。把虹影和安妮宝贝归入“美女文学”并加以批判,笔者尤其不能苟同。
当然顾彬在第二次也说到,“美女”们也写了一些新的内容(大意)。他中和了一下,把对“狼图腾”的看法说成是德国人的德国历史观;他具体了一下,把“美女文学”的问题解释成主要是语言太“破”。(其实,安妮宝贝们的语言绝对不是破的。)
当然,不少网民显然很反对“身体写作”之风。但这也显然是把问题简单化单一化了。闹偏了,就会导致对题材的进一步限制。而中国当代文学的问题不是题材领域太广,而是不够广。就象有位专家说的,于是作家们都去“内视”了。但提倡“外视”,也不应该禁止“内视”,各种“视”都有了,这个文学才有希望。
如何看待“假新闻”?
人民日报日前发表了一篇署名文章,指责重庆晨报制造“假新闻”。顾彬根本没有说过中国当代文学全是垃圾,该报却为了轰动效应而这样说。这篇文章最后说,对这种制造假新闻的现象“绝不能听之任之”。
重庆晨报确实歪曲了顾彬的话,顾彬本人也作了澄清。但是,顾彬不看好中国当代文学确是实情。毕竟该报还是引述了一些原话,有意扭曲个别原话,但并没有扭曲顾彬讲话的实质。
这个毛病其实在中国是比较常见的。最近德国之声中文网发表了一篇关于德国警察对中国在德商人大搜查的报导,也许标题写得不是很正确,用了“搜捕”这个词,但文章里明明写的是搜查了40多个点,可能逮捕了个别人。到有的中国媒体那儿,标题就变成了“逮捕了40多个中国商人”了。而且还说是德国之声等德国媒体“渲染”此事。这才更是假新闻了。
转载西方媒体的报导,加上些批判性,适当澄清自己的立场,或许可以理解。重庆晨报的标题看上去也象有此意。
“假新闻”固然要不得,但是人民日报署名文章的语气却让人别有一番担心。是否会因噎废食,趁机把新闻报导再收紧些?这是让人担心的。但看来似乎目前还没有扩大化的样子。
如何看待中国当代文学?
网民读者如此拥护顾彬,让顾彬自己感到“害怕”。其实,关键在于怎么去读网民群众的观点。笔者的理解是:中国民众希望中国出现真正能够在世界上立足的好作品好作家。其实是一种渴望的表现,而并非真的都认为中国当代文学就是垃圾。
顾彬的言论其实也应该从更深的层面上去理解。有的专家说得好,不管他说得是否有理,“棒喝”一下中国文学总是好的。
比如语言问题,中国当代文学的语言真的比49年前大退步了吗?其实顾彬自己也说了,他习惯了49年前的文学语言。固然,那时候出了不少大师,有大师级的语言掌握。但现在的语言跟那时候有太大的差别。再用鲁迅的或者红楼梦的语言来写小说,行得通吗?读到一位日本汉学家的言论,他就说现在的语言比以前好多了。当然也说绝对了。他说,王朔的小说他读不懂,许多词连字典里都没有。其实何止王朔。象贾平凹这样的语言,恐怕中国人都没几个读得懂的。多用方言,对语言的丰富有好处,但用得太多了,让人不懂,写来有益吗?这些恐怕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中国当代文学真的是太差了吗?中国这一年来几乎一直在讨论文学死了还是活着的问题。其实,笔者认为,不是现在的文学太差了,而是现在的文学评论太难了,捧一本该捧的书太难了。因为,在鲁迅那个时代,作家就那么几个。而现在,你去看看榕树下,或者博客网站,不说每个人都能写吧,但一年里涌现的文学作品数量真的可以说是浩如烟海。于是各种现象出现了,通过电视,通过身体,等等等等。那么多东西里面应该有好的,但淘出一本好的来,这个难度比鲁迅时代大得太多了。
还有:文学应该是极广极大的,雅的要有,俗的也要有,德国有卡夫卡,但也有卡尔麦这样的通俗大家。中国有鲁迅,但也有金庸。对美女文学,狼图腾,80后,网络文学等等,可以有各人的看法,但切忌一棍子打死。一个死了,可能真能死一大片,可能真能使中国文学的盛夏大大推迟。
当然,中国文学确实有很多问题,比如顾彬说的为市场写作,为政治导向写作。许多人的语言确实不好,但正如有的评论说的,这不是主要的。顾彬其实说了很多个方面,并没有深入去说,比如写作方法差,比如视野差,这些可能才是更重要的,有些或许真的是整个中国当代文学所欠缺的。
还是那句老话:矫妄(枉)必须过正。顾彬的话和许多人的话一样,自然会有一些“过正”的地方,但不“过正”,往往就说不到点子上去,也不会引起很多人的思考。(平心)
德国之声版权所有
http://www.dw-world.de
0 条评论:
发表评论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 主页